食野社

文摘/随笔
——餐盘上以肉和土豆为主,还是少砍一些人头为妙。

主页:斋鸦

外国文学史(下)

书名:外国文学史(下)

作者:郑克鲁 蒋承勇

[1]

“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里斯朵夫心中都有回响。他所见所感,全部化为音乐。”(罗曼.罗兰)


[2]

菲茨杰拉德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他那诗人和梦想家的气质和风格。他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影响,作品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息;他喜欢夜色,淡雅温柔,静谧安详;他如飞翔在月色中的一只受伤的夜莺,哀婉秀美,颇多女性的柔弱之风。菲茨杰拉德擅长描写梦想,他塑造了一系列有罗曼蒂克精神的、善于做梦的男人,如德克斯特、安森、狄克、盖茨比等,他们梦想财运亨通,梦想得到心爱的女人,这种梦想是那么执着、痴迷,可是最后总是以破灭而告终。


[3]

“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海明威)


[4]

海明威为小说虚构了一个虚的背景,它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这就使得故事近似寓言。许多人感觉到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是海明威自己否认这一点,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艺术家贝瑞孙写了一段评论:“《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5]

《荒原》原稿有800多行,后被庞德大段大段地删,删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434行。对此艾略特竟然毫无意见,他说:“这首诗本来就没有什么构架。”他甚至说:“在写《荒原》时,我甚至不在乎懂不懂得自己在讲些什么。”这首诗最初发表时,几乎无人能懂。后来艾略特给诗加了50多条注释,但是读者在研读过注释之后,发现这些注释也并不好理解,于是人们希望诗人能给他的注释再作注释。艾略特自然不会这样做了,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会永远注释下去。


[6]

“一首诗实际意味着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意义不过是扔给读者以分散注意力的肉包子;与此同时,诗却以更为具体和更加无意识的方式悄然影响读者。”


[7]

卡夫卡的哲学思考导致他对人类社会异化现象的发现:人的种种追求和努力恰恰朝着与人的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或者说社会的表面进步恰恰日甚一日地孕育着更大的危机,因而他拒绝接受这个世界及其价值体系。他仿佛从别的什么地方突然跌入这个世界似的,对一切感到陌生,对一切感到荒诞(《一只狗的探索》)。


[8]

奥尼尔认为现代戏剧是“灵魂的戏剧”。因此,他不很重视事物的外部真实,而重在表现人物的心理真实。因而总是淡化人物的外部动作、表面冲突和戏剧情节,少用悬念突转等传统手法,立足于从寻常生活中摄取片段,着力于人物情感思绪的捕捉。人物自身及其相互间情绪的矛盾、灵魂的搏斗成为戏剧冲突的主要内容。故奥剧结构的统一常建立在戏剧冲突的内在性上。

与结构相一致的是奥剧的时空处理。奥剧的舞台时空常具双重性,即外部空间与思维空间并存,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共驻。在剧作时间纵向发展的同时,作者横向切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展览人物心态直至潜意识深层。为达到预期效果,奥尼尔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表现手法,并改造利用旧有形式,如:心理活动具象化,分隔演区,两个演员同演一个人物,运用面具、独白、旁边等。这样,奥剧中常常是幻觉与现实并陈。


[9]

“间接的叙述往往更加饱含激情,最高明的办法莫若表现‘树枝的阴影’,而让心灵去创造那棵树。”(福克纳)


[10]

福克纳之所以大量采用意识流表现手法,除受乔伊斯等现代作家的影响外,主要还因为这样做能够更好地表达他所写的社会生活,能够更好地刻画他笔下的特殊人物。他所写的是南方一个世家的没落,这里充斥着一种颓败的气氛,理性的思维与清醒的行为反倒是罕见的例外。小说前三章的叙述者都是心智不健全的人。班吉是个白痴,他的思想如果有逻辑、有理性反倒是不真实的。昆丁决心自杀,他的精神状态此时已接近崩溃。杰生是个偏执狂,又具有虐待狂与躁狂症的病象,何况还患有头痛病。作者通过展现他们不正常的思想活动,反而写出了一系列相当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作家没有重摹写他们的外貌,但他们的精神状态读者是能准确把握住的。


评论

热度(14)

©食野社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