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野社

文摘/随笔
——餐盘上以肉和土豆为主,还是少砍一些人头为妙。

主页:斋鸦

比较文学研究

书名:比较文学研究

作者:吴光 主编

[1]

我们必须确实认为自己属于一个“后殖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前殖民者应学会和前被殖民者一样生活、共存。它关系到一种自我批评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教育、改造。这是一种苦修。(阿尔蒙多.尼兹《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


[2]

“游走”是线型的、时间化的,从近到远、从早到晚、从生到死,显示生命过客的意味。“家园”是圆型的,空间化的,日复一日,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显示生命的无限于永恒。“游走”与“家园”意象母题体现了人类反映世界、表达情感认识的共通心理图景模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最深层的奥秘,是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精神体现。

把“家园”诉诸于上帝、天神的文学,采取宗教化的“游走”视角和故事框架,达到“重返伊甸园”、“成仙”的梦想,这是文学的宗教超越主题;把“家园”诉诸于欲望、享乐的文学,采取世俗化的“游走”视角和故事框架,达到“高峰体验”的梦想,这是文学的世俗超越主题;把“家园”诉诸于情感、爱欲的文学,采取神圣化与世俗化统一的“游走”视角和故事框架,达到成为完整自由的人的梦想,这是文学的审美超越主题。(孟湘《生命超越主题学研究概述》)


[3]

海勒建构的众声喧哗的互文空间启示人们:文本不再是封闭、同质、统一的;它是开放、异质、破碎、多声部的,犹如马赛克一样的拼贴。这种混合建构的效果不在于和谐,而在于冲突。(褚蓓娟《<上帝知道>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


评论

热度(6)

©食野社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