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野社

文摘/随笔
——餐盘上以肉和土豆为主,还是少砍一些人头为妙。

主页:斋鸦

直视骄阳

书名:直视骄阳

作者:欧文.亚隆

[1]

我认为,由于想到美是如此无常而影响我们去欣赏它并为之沉醉,这实在不可理喻。就大自然的美来说吧,每年冬天它被毁之殆尽,但是来年春天它又会如期而至。与我们人生的长度相比,自然美的冬去春来还可视为永恒。我们在一生之中目睹着自身的形体与容颜之美不断地枯萎,这种短暂性也给美的魅力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好比有一朵花,它只是在唯一的一个黑夜里开放,但我们却不会觉得这种昙花一现因此就减少了它的姿色。我同样看不出艺术作品以及精神成就的美与完善竟会由于时间的局限性而失去价值。的确,有可能出现这样一个时代,那时我们至今仍惊赞不已的绘画雕塑再也无人问津了;或者我们的后代对当代诗人和思想家的作品完全陌生,不能理解了;抑或是出现了一个地质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一切生灵都哑然无语了。然而,一切美与完善的价值都取决于它对我们的情感生活的意义。因此,若我们已不在人世,那么,美与完善也就不需要继续存在,所以,它们也独立于所谓的永恒。(弗洛伊德)


[2]

有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是一种与他人隔绝的痛苦。这种孤独通常与害怕亲密、担心被拒绝、害羞或是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每个人所熟知。实际上,心理治疗中的大多数工作与帮助当事人学习建立更加亲密、稳固、持久的人际关系直接相关。

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我们的文化总是给死亡披上静默而隔绝的外衣。在面临死亡时,家长和朋友变得遥不可及,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害怕伤害快要死的人。况且,由于他们不敢面对自身的死亡,他们也不愿意与濒死之人靠得太近。在人类死亡来临的时刻,连希腊众神都恐惧地躲开了。

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以两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方面,身体健康的人趋向于躲开那些濒死之人, 另一方面,濒死之人也配合地走进那份孤立之中。他们拥抱沉寂,唯恐把所爱之人拉入他们那个可怕而消沉的世界。一个没有任何身体疾病却陷入死亡焦虑的人也可以体会到同样的感觉。这种孤独毫无疑问伴随着恐惧,正如威廉.詹姆斯在一个世纪前所写的:

如果可能的话,没有什么惩罚比让一个人脱离社会,被所有人完全忽略更加残酷了。

第二种孤独,即存在的孤独则更加深刻。它来自于每个人与他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独自存在、独自离开,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只有自己才完全理解的世界里。


[3]

你的头脑中有大量内隐的心理分类系统(比如数量和质量,原因和结果等),当你面临外界的感官信息时,这些分类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使你能够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自动地、无意识地构建你自己的世界。


[4]

第一个片段和烤点心有关。在母亲葬礼前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有点儿强迫似的想烤一炉妈妈最喜欢的点心。我怀疑自己其实是想分散一些注意力,况且和妈妈一起烤点心对我来说是非常开心的回忆,我想再次感受和她在一起的感觉,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我想再次感受和她在一起的感觉,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于是我做了生面团,让它发酵了整夜。第二天早上,我一边揉面团,一边加入肉桂、菠萝酱、葡萄干,再放入烤箱烘烤,做好之后与那些参加完母亲葬礼回来的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但是,这点心做得很失败,也是我做点心以来唯一失败的一次:我忘了加糖了!也许,这正是我内心深处传递的讯息。我的无意识在提醒自己——你太关注妈妈冷酷的那一面了!我的无意识仿佛在轻轻推着我说:“你看,你忘记甜蜜的部分了。她对你的照顾,还有她对你没有说出来的深深的、无限的爱。”


[5]

所有这些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类的绝望感而服务。存在主义治疗的理论模型认为,我们的困扰不仅来自于生理基因方面(即心理药理模式);不仅是与压抑的本能冲动斗争的结果(即弗洛伊德的理论立场);不仅来自于内化的重要客体对我们不够关心、不够爱护、过分焦虑(即客体关系理论);不仅是由于适应性不足的思维方式(即认知行为的观点);不仅来自于被遗忘的创伤性回忆的碎片;也不仅来自于目前的人生危机事件,如个人的职业问题或是和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同样来自于人类与自身存在的对抗。


评论

热度(26)

©食野社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