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野社

文摘/随笔
——餐盘上以肉和土豆为主,还是少砍一些人头为妙。

主页:斋鸦

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研究

书名:后现代精神分析:拉康研究

作者:王国芳

[1]

拉康首先承认,需要是生物性的,它总是指向一个维持生存的特殊对象,当人们得到这个对象时,需要便得到了满足。需要来源于生命的匮乏。


[2]

婴儿借助外界对象(如母亲的乳汁等)来满足需要。但相对于婴儿的匮乏而言,这种满足只是一种幻想的满足,因为婴儿所渴望的原始的完整状态将一去不复返了,也就是说,匮乏是一种最古老、也是最持久的动力状态。拉康进而指出,需要是一种被节奏化了的生理功能,它总是倾向于成为新的需要或成为需求。这样就完成了从匮乏到需要再到需求(语言出现)的发展过程。


[3]

拉康认为,需求是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需要,最终的需求是对认知和爱的需求。当他人(和母亲)向婴儿提供其所需要的对象时,同时也在证明主体(婴儿)是被爱着的。


[4]

语言促使需要转变为需求,同时,也造成了需要与需求之间的分裂或脱节。因为需求是以语言的形式提出的,而聆听需求的他人是主体难以完全控制的,因此,需要与需求之间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对等关系。在二者之间的断裂处便诞生了欲望。拉康说:“在由需要转变为需求的过程中,那部分遗漏的、不能表达为需求的需要,就被人们体验为欲望,欲望诞生于需要于需求之间的间隙。”他还说:“欲望形成于一页的空白处,需求就在这个空白处被从需要上面撕裂了下来。”欲望处于潜意识之中,只有被替换之后才能进入意识生活。欲望与独立于主体的现实对象无关,它总是指向一个被压抑的原始文本:从母亲那里获得完整性,或与母亲结合。因此,它难以得到满足,甚至可以说它是贪得无厌的。


[5]

欲望总是既超越于需求,又在需求之前存在。首先,因为欲望的不可满足性,它超越了需求,它是永恒的。当需求以自己的条件把欲望表达为一种语言形式时,也就是使欲望依附于能指时,欲望就背叛了它的真实意义。


[6]

我一直发现我的欲望存在于我的外部,因为我所欲望的总是某种我所匮乏的东西,即相对于我的他人。(拉康)


[7]

就像潜意识的话语是被他者说出一样,一个人的欲望在本质上就是被欲望。(拉康)


[8]

父亲作为法规的制定者、象征界的代表干预并抑制了婴儿与母亲的二元统一体。婴儿的原始欲望被压抑进一个被误认为的地位,并被符号所取代。从此,主体就参与了象征的语言秩序,而他的原始欲望(成为母亲的一切)变成想知道、想占有的欲望。通过无限的升华,通过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多重移置,原始的潜意识欲望就在需求中被异化了。


评论

热度(18)

©食野社 | Powered by LOFTER